华创资本熊伟铭:一切审美向临床看齐,做专业化的生命科学投资

“从投资互联网医疗到投资AI医疗、手术机器人、小分子药,我们的审美从注重流量端,逐渐转变为一切向临床看齐,华创也成为了一家在生命科学领域越来越具有专业性的投资机构。”

Article by
Wayne Shiong
Article Date
2023
Category
Articles

成立于2006年的华创资本,过去常常因在早期TMT领域的出色投资而为人们所熟知,它曾投出什么值得买、老虎证券、每日优鲜等知名项目。但其实从2016年开始,华创资本逐步在生命科学领域重仓布局,并且已经在该领域投资了接近30个项目。

熊伟铭告诉记者,在华创资本专注的企业软件、前沿科技、生命科学、消费升级四个主赛道中,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占比已经接近三分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华创资本在生命科学领域共投资了新羿生物、华科精准、睿心医疗等11个项目,占到当年所投项目总数的一半。

华创资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逻辑是什么,这与以往的TMT投资有怎样的差异性?展望新年,华创资本将持续挖掘生命科学领域的哪些新机遇?

从关注流量端到审美向临床看齐

熊伟铭在2012年加入华创资本,此前,他曾担任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合伙人、美国中经合集团合伙人等职务。在中经合期间,熊伟铭就曾投资接触过不少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积累起一定的经验。


2016年,基于对市场机会的梳理判断,熊伟铭带领华创团队正式开始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投资布局。当时正好赶上互联网医疗的尾巴,市场上已经有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发展到一定体量的创业公司。华创资本也尝试投资了一家诊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但由于政策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家公司做得并不算成功。


“我们当时也在反思,审美逐渐调整,从投资基于流量端的互联网医疗,转向投资一切与临床应用相关的新技术,寻求IT、物理、化学、AI等技术与传统生物医学应用场景的有效结合。”熊伟铭说。


比如在2017年时由于AI技术的火热,AI医疗的应用落地正掀起热潮,华创资本也有意在AI医疗领域寻找投资机会。团队在行业研究后认为,AI医疗产品仅有创新还不够,还需要完全满足医疗临床的标准,能够拿到三类证的企业,才能够有大的市场空间。


最终,团队从临床导向出发,投资了柏视医疗、睿心医疗这两家AI医疗公司。据了解,柏视医疗在鼻咽癌、肺癌和乳腺癌等多个领域有着领先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分析技术,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多家三甲级医院和国际医疗机构。


睿心医疗开发的CT-FFR产品可以帮助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也可以避免有创FFR可能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和穿孔等并发症。目前,睿心已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已与阜外、安贞、复旦中山等心脑血管领域顶级医疗机构达成了临床、科研合作。商业运营方面,睿心CT-FFR产品落地进入120家医院,并建立大量第三方合作关系,实现了CT-FFR的商业落地。


除了关注AI与医疗的结合,华创资本也看重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19年,华创资本投资了专注于医用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医疗产品创新的华科精准。据了解,这家公司主要聚焦于神经外科领域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已上市的产品包括国家首款创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SR1、世界首创的3D结构光手术机器人SR1-3D、新一代神经外科手术导航产品等,另有多款产品已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


“从2016年投资医院外围的互联网医疗,到后来投资AI医疗临床,再到手术机器人介入体内。我们投资的公司跟患者接触越来越深入,我们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入。”熊伟铭说。


华创资本逐渐在生命科学领域,提炼出一条重要的投资标准:坚持一切审美向临床看齐,关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投资最终有把握拿到三类证的公司。


熊伟铭解释称,因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代表强烈的支付意愿,产品的商业落地能力会更强,最后进入医保的可能性也会更大。现阶段中国是医保单一付费来源的国家,不像美国那样商业保险作为医疗付费的主流。公司的产品只有拿到三类证、进入医保,才能够真正打开分销渠道。

甘冒早期技术风险,换取超额回报的可能性

从早期的TMT投资扩展到现在的生命科学投资,熊伟铭坦言,这两者间确实有很多的不同。对投资人来说,需要在摸索中转变原有投资观念。


因为TMT基金以投资互联网为主,互联网带来的创新通常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很多老行业,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的新连接。但在生命科学领域,建立连接并不是核心价值所在,一切还是以临床为导向。同时,生命科学领域也并不存在完全颠覆性的技术,从早期研究到多次临床试验、拿审批证、进入销售渠道,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更需要尊重科学,遵守行业内的规律和规则,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但TMT投资经验也为做生命科学投资带来一定的优势。”熊伟铭说。TMT投资人经历过百团大战、直播大战等,愿意在风险和激烈竞争中寻找投资机会,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能够抓住项目早期的机会。很多专业医疗领域的投资人,则会相对保守。


“市场上已经有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等TMT起家的基金,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加码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现在也做得很不错。我们相对他们来说起步要晚一些,更需要在投资上往前走一些。”熊伟铭说。华创团队愿意在公司刚进入临床,还没有临床数据的时候,冒一些早期技术风险投资进去,从而抓住更早期的投资机会,换取超额回报的可能。


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基金在生命科学领域重仓布局,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熊伟铭看来,华创的竞争力在于,首先,团队对行业研究和项目覆盖非常执着,希望能够形成广度,尽早接触到新兴公司。


第二,团队挑出细分投资主题后,十分注重研究深度。互联网行业一个细分领域可能有好几十家公司,但在生命科学领域,可能一个细分赛道只有三五家公司。团队会对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团队背景、业内口碑、学术圈评价等,进行清晰全面的梳理,选出最适合“开枪”的项目。


第三,如果面临抢项目的竞争,相比一些综合性大基金,由于覆盖的行业和项目比较多,投资流程相对较长。华创的优势在于很多时候是合伙人亲自在一线接触项目,投资决策速度足够快。在投资项目后,合伙人也能够亲临一线对项目进行投后赋能。


展望新年,熊伟铭表示,过去四年,华创资本已经在传统生物医学领域进行了大量布局,也在前沿医疗领域进行了少量布局。2021年,团队希望做更多的前沿性布局,比如在AI制药方面。


“上一波的AI制药公司还是用AI做一些比较低端的剂型的改变,这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对真正的制药工作也没有很大的贡献。下一阶段,我们希望找到一些真正懂药并且会用AI工具的创业者。”他说。另外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新方向,华创资本也将持续保持关注。

Articles
2021

华创资本卢汉杰:手术机器人和Digital Surgery的投资研究和实践

手术机器人技术壁垒高、研发资源投入大,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为了使手术机器人提供更多的临床价值,产学投研界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随之而来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巨大。相比于手术机器人,我们认为Digital Surgery更相对准确地反应了手术机器人现在的含义。手术机器人是一个非常生物医学工程驱动的行业,从投资人的角度看,造手术机器人的难度其实并不亚于造车,符合临床需求是其实践门槛。如果脱离临床价值,同时Workflow Efficiency设计的不好、成本控制不到位,那整个投资模型就不成立。华创资本生命科学组投资人卢汉杰撰文,分享了华创资本对于整个手术机器人或者Digital Surgery领域的一些认知,以及我们的投资逻辑和投资实践。

News
2022

Singleron Acquires Proteona

(3/7/2022) Singleron Biotechnologies, a leading Chinese genomics company that develops groundbreaking single-cell multi-omics platform technologies and promotes their clinical translations, today announced the acquisition of Proteona Pte. Ltd., a Singapore-based precision medicine company offering single-cell biomarker discovery services to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researchers across the globe. By acquiring Proteona's existing network throughout greater Asia, Europe, the US and Canada, the acquisition strengthens Singleron's position outside China and provides Singleron access to Proteona's technologies for single-cell multi-omic analysis and expertise in generating insights for the Biopharmaceutical market.